王炳文:以拳拳之心育人成才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14


他是认真传授知识、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老师,是和蔼可亲、与青年人亦师亦友的兄长,是踏实严谨、不畏难题的学者,更是立足岗位、甘于奉献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就是王炳文,怀拳拳赤诚之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现在,让我们走近身边的好老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教授王炳文,听一听他的故事。

王炳文,男,中共党员,山东省海阳县人,2005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资源开发方法与技术、充填采矿理论与技术、矿山固废安全处置、矿山岩体灾害防控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

获评第十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19年),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1门,作为核心成员入选2019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2022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成果获全国煤炭行业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指导的本科生获北京高校优秀毕业设计1项,指导的研究生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1人、校级优秀毕业生2人。

生活中的兄长,课堂上的严师

“知识服务于生产才更有价值”,从教二十年的王炳文说。一直以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扎实理论、了解需求、解决问题、敢于创新。他的课堂出勤率很高,学生们都不愿意错过王老师的课。

平时温和的王老师在考试时却一点都不温和,他出的题目光靠死记硬背是答不全的,想得高分,就要认真听课堂中的实例,实习时的知识点也要全面掌握。这是王炳文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执着。

“王老师常说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打牢采矿的基本功,就像习武之人最开始要先练三年扎马步一样,马步练好了,到大三大四进一步练习组合拳,毕业了才能到现场去打擂台。”已在矿山工作15年的2005级本科生缪小冬回忆,“王老师不光教我们采矿知识,更教我们学习知识背后的规律。”

“王老师的课,几乎每个重要知识点都有对应的现场案例”,2011级本科生赵海啸说,“还没开始下矿实习,我们就对矿山井下的世界充满好奇,学好专业知识可以提升开采效率、保护矿山环境、为采矿从业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大家都为自己的专业感到骄傲。”

理论传授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对采矿工程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专业上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学生们学起来更有动力。“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王炳文说,“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在我看来,这是个双向奔赴的事儿,师生相处间彼此学习、一同成长,都会变成更好的自己。”


培养专业自信,做学生们的引路人

三十年前,本科刚毕业的王炳文在山东黄金集团下属的玲珑金矿工作,现场工作经历让王炳文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经常带学生们下矿走工作面,让他们亲身感受生产一线的工作状态,鼓励大家将课本里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分析,启发学生们把文献中、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技术创新联系思考,带学生们真正了解行业现状与需求。

王炳文常跟学生们讲述他工作时的经历,“在矿山工作第三年,当地遭遇汛期大雨,地表降水通过裂隙渗入井下,连续三天三夜,我和同伴们都在井下敷设电缆和抢修设备,却没能挽回井下局部被淹带来的损失。那次的挫败感让我更加清晰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你们现在所学,在今后要真正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助力矿山企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

“跟王老师下矿,他带我们走采掘工作面、看尾矿库,把技术难点和实际问题一一讲给我们听,再参与项目和做毕业设计,思路就清晰很多。”2018级硕士生黎林回忆道。

“升井后,王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山东黄金玲珑红色教育基地’,给我们讲抗日战争时期,13万两黄金送延安、解放战争护队保矿支援前线、组建初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恢复建设、新时代不忘初心科技创新再铸玲珑辉煌的故事,大家都感触很深,对我们采矿人在难题面前不退缩、困难面前不松劲的精神,和‘精诚团结、敢于担当、不畏艰难、永争一流’的责任担当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越发笃定要学好专业,为国家、为行业尽己之力。”

王炳文用实际行动培养着学生们的专业自信和热爱矿山、服务矿山的情怀,鼓励年轻人扎根基层,开发矿业,开采光明。


不畏挑战,带学生们迎难而上

王炳文研究生在读期间和毕业留校的起始阶段,参与的项目多以煤矿为主。煤矿与金属矿相比,致灾因素多,井下条件更为复杂,但二者在开采理论与工艺技术方面却又有共通之处。

这种区别与联系,激起了他的研究兴趣,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实现煤与非煤开采技术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成为了王炳文的研究方向之一,他带领学生们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2013年西藏“3·29”山体滑坡灾害发生,惨重的损失令人痛心,更令人警醒。如何实现常年低温缺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高海拔高寒矿山资源安全开发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资源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

2018年,王炳文和团队响应国家号召,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海拔高寒地区金属矿山开采安全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中课题三“高海拔高寒地区矿山采选固废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工作。

2018年12月,站在青藏高原上的王炳文,正与团队成员们讨论着矿山采选固的安全处置方案。过去的几个月,他们克服低温、低气压、缺氧等恶劣气候条件,每天行走在矿山勘察现场,针对高海拔高寒地区金属矿山采选固废处置成本高、有效处置率偏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构建一套适合高海拔寒区金属矿山采选固废处置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是他们每个人不觉疲惫的动力与信念。

历时近3年,王炳文和团队成员搜集了大量有关矿山采选废固样本和数据,这是开展项目研究的扎实基础。他们勘察青藏高原的身影,成为牧民群众眼里一道风景。谈起那段高原工作经历,王炳文的眼中溢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5300党支部在青藏高原并肩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挺进生命禁区、挑战生命极限、让鲜艳的党旗在世界屋脊高高飘扬’的企业精神与文化,是这段经历中最令我自豪的。”

不畏难题、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是王炳文一以贯之的自我要求,也是他要传递给学生们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