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职弘扬建党精神 聚焦发展推进“一融双高” ——记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李晶教授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22

李晶,女,汉族,1975年6月出生,1998年12月入党, 2002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作,先后任学生辅导员、一线专业教师、系党支部书记、本科教学院长、学院党委书记。

李晶同志将“党”字放在心中,始终保持高度使命感、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做服务师生表率,促进党建与专业学科建设和师生发展高度融合,引领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注重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她自觉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塑造等融入育人全过程。工作中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领会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将学习“四史”和院系史、学科发展史有机结合,精心组织设计工作方案,牺牲周末时间带头查找、整理和提炼素材,从建国初期归国的老一辈地测人先进事迹中感受心系祖国、践行建党精神的伟大力量,将传承建党精神、弘扬学院先锋文化内化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源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基层的生动实践。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党建成效

她具有良好的“政治三力”,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组织完善了“一核双体多翼”党建工作格局,形成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党建的生动实践案例。针对师生党团支部理论学习不平衡有差距、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支部服务与行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三层级联动、五起来并举、内外资源并用”的党建学习实践方式,厚植了师生理想信念根基。依托承担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动党建共建创新,形成了校企研协同、党团班一体化、党员干部与“三困生”结队子等为特色的“党建+”育人模式,拓展了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多方协同、多措并举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创建了“学史铭志 德艺双馨”党史学习教育品牌,从韩德馨先生等老一辈地测人先进事迹中探寻了践行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修为,身正示范、潜心育人的品行担当,激励教师自觉做“四有好老师”,引领学院事业不断取得新佳绩。

三、干事担当作为,工作落实见效

一直以来,她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大事难事,不躲不等不靠不绕,躬身践行“三牛精神”,不断拓宽能力的“边界”,与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在攻坚克难中引领学院事业走上“进阶之旅”。任现职以来,她圆满组织完成学校110周年院庆活动,当日接待校友达659人,以院庆大会、专业交流座谈、校友捐赠、校友访谈、高水平学术论坛等院庆“五部曲”,持续提升校友归属感、认同感和师生内在凝聚力。新冠疫情发生时她第一时间返回学校,带领班子成员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以全局意识和兼顾细微的工作作风,既当指挥员,也当流调员和心理疏导员,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和业务运行“两不误”,期间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20余次参与测绘工程等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材料的修改和讨论,专业认证报告被专家评价为“年度范本”。学生有难处找到她,她认真帮助解答和多渠道协调解决;多岗位工作经历,让她能够换位思考,为专任教师、辅导员、其他教辅人员答疑解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与师生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党建与专业学科建设和师生发展深度融合,让工作更有深度、有效度。

四、以小我融入大我,引领学院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她带领班子成员和全院师生团结拼博、勇于创新,将集体荣誉、学院发展转化为共同追求,学院育人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近三年,学院党委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百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工作(2021),被北京市教育工委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2020),年均1-2项项目在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中获奖,年均2项“读懂中国”征文及短视频获校级奖励;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5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个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1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获评“优秀”,1个团队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学院教学名师、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学生升学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首位,2021年达到73%,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竞赛获奖率保持较高水平。

与集体共成长。她本人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2005)、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06)、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2)等称号,2022年入选北京妇联“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

五、坚守自律底线,保持清正廉洁

她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细化和明晰“一岗双责”并推动落实见效。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和防微杜渐,指导纪委组织开展“学党史、讲纪律、倡廉洁”知识竞赛等。多形式把牢意识形态和思想舆论阵地,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