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映碧空 真情育人才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10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彩虹”这富有诗意的名字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于彩虹老师,作为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她如彩虹一般美丽,带着阳光的气息,并用自己的光照耀温暖着学生。

三尺讲台二十载,深耕教学育人

“小事认真坚持,大事才可以随心”。1992年,于彩虹面临人生一件“大事”——高考志愿填报。她最初想的是报考果树专业,毕业后可以为家乡果树种植贡献一份力量,填报好志愿卡准备上交前,却因对“植物保护”这个专业的“惊鸿一瞥”,即刻改变志愿,选择了植物保护专业。

“一旦随心选择,就要坚持认真投入每件事。”于彩虹笑称自己是耐力型选手,对待要做的事总能持之以恒。大学时期,她擅长长跑,读博三年,她总能每天早起先到实验室做好卫生,从求学到科研,她的心底一直有股韧劲,持久认真的对待这个在她口中“随意”选择的专业。

2002年,恰逢于彩虹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在众多就业选择中,她又一次“随心”而选,选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谈起入职时的情景,于彩虹的眼眸里流淌着星光,“生物工程专业是新设专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每天都干劲十足!”采购教具设备,筹建实验室,上课教学……“就挺热爱投入这个实验室建设的”,她在教师岗位上乐此不疲。

“高考坚决不同意随着父母的心愿报考教师专业,没想到毕业后却还是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于彩虹笑着说,“刚入职时想的就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全身心投入,好好教书育人”。

20年来,于彩虹从生物工程专业到环境工程专业,她独立讲授过8门本科生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从前期备课、讲课,再到课后答疑,她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严格把控教学过程的“小细节”,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关注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致力打造金课。

在她的课上,常常座无虚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一次互动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以兢兢业业、严谨的教学态度言传身教,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听讲,教学效果十分叫好,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2017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全国煤炭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潜心科研勤探索,做实科研育人

“欢迎能吃苦、热爱科研的各专业学生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官网上,于彩虹在个人简介的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殊不知,“能吃苦、爱科研”正是于彩虹教授真实写照。

毕业之初,如何做到教书育人到科学研究并重?于彩虹说这得益于从硕士到博士阶段的科研素养积淀。硕博期间,于彩虹熟读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材文献资料等,“同学们在讨论知识点,我都能说出这个知识点具体在哪本书哪一页。”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肯吃苦”的踏实精神,披星戴月,在漫漫科研路上探索前行,长期致力于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及生物修复研究。

2020年,于彩虹教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子供体对SRBs协同转化土壤中Cr(VI)和As(III)转化机理影响”获批,这也是她到我校工作后获得的第四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另外,她还主持了国家“863”探索导向项目和30多项部委专项、横向科研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对于几次成功入选项目,于彩虹强调“过程努力才能决定一切”,求学期间,她踏实对待每一项学习“小事”,踏实打好基础,本硕博都曾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工作之余,基础教材常看常新,学术前沿科研报告也时常关注;外出访学,更是“踏踏实实做了一年实验”。她躬身力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箴言。

2017年以来她主持起草了农业部行业标准3项,填补了我国农药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中法规空白、产生巨大生态效应。2020年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药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人获2021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履历表里,一项项荣誉记录着她在科研道路上每一个坚实脚印。


春风化雨润桃李,践行“三全”育

在于彩虹的办公室,窗台桌面四处可见的是被悉心照料、长势喜人的多肉绿植,阳光照进来,叶瓣的水珠又圆又亮,绿植清香,生机盎然,办公室中间隔以玻璃墙,屋内是于彩虹在科研办公,屋外满座学生学习科研,一片和谐。

在于彩虹眼里,学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在入学初不仅要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而且承担了家长的角色,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妈妈”老师的温暖,引领着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顺利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于彩虹对学生常说“聚在一起就是缘分,要好好珍惜大学时光,不负青春。”曾担任三届本科生班主任的她,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目标,给他们以生活与学习的启迪,并用自己的经历来引导学生以踏实认真的态度去学习、生活。2016级本科生李佳雨在保研时,对专业的选择和是否直博让她踌躇不定,“老师的建议和指导给了我雨过天晴般的温暖”,一道彩虹,让迷茫的人鼓起勇气,重拾信心。

于彩虹通过与学生制订《彩虹课题组大学四年规划》,利用导师制四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及时纠偏,尊重学生的个性,有效引导,全程育人效果显著。“在我心里,于老师是一位温柔又坚定的老师,亦师亦友,是我们前行的道路上的明灯,也是激流勇进时的后盾。”

2015年,学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于彩虹组建“彩虹小组”培养学生,在学习、升学以及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2020届“彩虹小组”4人全员入党、上研深造,毕业典礼上被校长点赞。谈及在“彩虹小组”的学习感悟,同学们的激动溢于言表,“于老师将导师组前辈帮后辈的氛围营造得十分浓厚,每一位新生都能很快融入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于彩虹本人也两次获评“本科生导师制”优秀指导教师。

在学生培养中,她充分利用承担的科研项目,将自身的科研优势转化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指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暑期实践、大学生创新竞赛、各种学科竞赛等课下育人载体传递给同学,实现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将踏实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扎实肯干的科研本领传递给同学。“彩虹小组”成员李佳雨感慨,“于老师会在比赛报名前提醒我们,在选题时为我们提供很多思路与建议,比赛过程中督促我们,答辩前指导我们完善作品,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与关怀。”

倾心投入,自是收获满满,于彩虹曾指导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生在全国和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共12项61人次:其中国际二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北京市4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另外还指导学生获得暑期实践、优秀毕业设计等校级奖励15项。


依托竞赛搭平台,党建引领育人

自2012年以来,于彩虹兼任着我校“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和“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主教练,她与同事一起,经常放弃周末和假期,承担了组织、指导、选拔参赛作品的重任。

从零起步,不断摸索,无私奉献,经过多年努力构建“校-市-全国”多层次学科竞赛平台,坚持“赛教结合,注重过程”的理念,共带领全校多学院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全国奖50项超过300人次、北京市奖29项近200人次。学科竞赛成绩名列北京市各高校前茅,5次获得全国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3次获得北京市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于彩虹作为系党支部书记,从党建高度、深度、温度、广度构建“四位一体”的多维度、立体化工作体系,与全系22位党员培育和创建了一个“有传统、有基础,能够守正创新”的党支部。支部2019年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本人2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通过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水平过硬,教学和科研业务能力精湛,文化传承性好的一流教师队伍。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土壤污染修复方向学科带头人,她和同事一道,紧紧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积极与生态环境部固废中心、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地质研究所等单位深入合作,开展北京周边地区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质量及土壤微生物驱动的物质循环调查和修复技术研究,服务首都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近两年相关技术成果硕然,20篇科技论文发表于《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等环境领域等知名期刊,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于彩虹,人如其名,赤橙黄绿蓝靛紫,奋斗在教学一线20年,她用炽热的赤橙,深耕教学育人;当导师带竞赛,她用温暖的黄绿,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作为学科带头人,她用深邃的蓝靛紫,潜心踏实做科研……

真情育人,以身示范,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有煤炭特色的创新型生态文明事业的环保人才,于彩虹架构起心中那道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