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志:银龄放光辉,晚晴别样红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25

20世纪90年代,孙宏志在西昌出差时,看到部分西昌人民依然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教育发展不充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人民教师,他很想为这些人们做点什么,为了尽快实现这个心愿,他一直在寻找契机。30年后,一纸银龄计划的通知,给了孙宏志圆梦的机会。此时,已经退休的孙宏志,再次拿起执教的粉笔走进西昌,在支教的讲台上,他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尝试融入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投入更多时间在备课上,只为让学生们听得进、听得懂。



图片


心怀烛火,余霞满天

图片



90年代初,西昌正在修水电站。因为一次科研任务,孙宏志前往西昌出差。当时,他开展项目所在地的部分西昌人民,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艰苦,当地基本都是陡峭的盘山路,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被自然条件限制,教育发展也不充分。身为一名党员、一位人民教师,孙宏志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图片



2020年夏天,正在医院照顾父亲的孙宏志看到了学校离退休处转发的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通知。目前,国家实施的“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等,在推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与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孙宏志说:“银龄计划的目标,正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去做的事情!”

当时,孙宏志已办完退休手续,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也已完成。相较于30年前,他有了闲余的时间和精力,想去支教的念头不断在脑海中闪现。但看到还在医院休养的父亲,孙宏志犹豫了。

孙父得知银龄计划的消息后,坚定地对孙宏志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不用惦记我!”这位曾经也在高校任教过的老先生深知支教的意义和自己儿子多年来的夙愿,他的一番话坚定了孙宏志支教的决心。

凡事若有偶然的凑巧,结果都有宿命的必然——学校对接的支教地点刚好是西昌。孙宏志抓住了这次圆梦的机会,甘愿奉献,为教育再出一份力、更尽一份心。


图片



图片


三尺讲台,银龄生辉

图片



支教面对的学生受众,与之前任教高校时期的学生特点类似,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孙宏志通过回顾自己几十年的育人经历,并结合支教学生受众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刚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任教时,孙宏志曾担任过老教师的助教,任教之初,孙宏志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规律,更要从老教师的教学方法中摸索教书育人、与学生沟通的窍门。教授知识过程中遇到困惑,孙宏志会主动向老教师请教,经过多年的磨合,他将这些经验与自身的教学方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图片



在任教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每四年修订一次。其中,如何做好课程衔接,是每次培养方案修订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孙宏志举例来说明课程衔接的重要性,“比如高数学完才能上离散数学,离散数学掌握后才能学数据结构。”这种连贯性、顺序性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效融入教学是孙宏志非常重视的环节,他在实验课的设计中投入了大量精力,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将知识点应用于实践。通常,他会在课程前十几分钟讲解知识要点,而后便安排同学们自行实践、实验。在同学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孙宏志会及时发现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步骤,任何疑问都会在这位下苦功夫备课、用心了解教学规律的教师手中迎刃而解。


图片



到达西昌学院后,孙宏志发现西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资源与课程设置有两处问题需要考量——课程错位,和年轻教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调研,孙老师发现,出现这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师资短缺,课程安排需要按照有能力承担某门课程的教师数量调整时间,为了保证课程正常开设,有的开课顺序便只能错位安排。同样因为师资短缺,很多年轻教师没有经过训练便直接上课堂,教学质量便参差不齐。近些年,银龄教师计划的开展,和西昌学院的不断招新,师资短缺的问题得以好转。在西昌学院的第一年,孙宏志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



图片


银龄燃灯,守其初心

图片



西昌市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有很多彝族学生。日常生活中,彝族学生多说彝语,普通话的应用需要大力推广。因此,如何让彝族学生适应普通话的课堂教学是孙宏志比较头疼的事情。

他说:“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但给彝族学生上课时,依然得讲两遍、三遍。”经常出现学生点头表示听懂了,但再一问还是不明白的情况。

此外,一些彝族学生上学比较晚,年龄比汉族学生大一些,于是同汉族学生交流得少,学习上互帮互助的情况也不多。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时,孙宏志经常会组织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但是在西昌学院实践这种方法时,便遇到了困难——有的彝族学生不太适应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


图片



为帮助彝族学生更好地接受普通话授课,孙宏志便在日常中增多与学生交流,同时引导汉族学生与彝族学生加深了解。彝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说四川话,为了拉近自己和学生们的距离,孙宏志在说普通话的同时,自己也学说四川话。课堂上,他通过用普通话与四川话并用,帮助彝族学生逐渐跟上了课程进度,对普通话的应用也越来越熟练。


图片



在支教过程中,孙宏志遇到的难题不止一个,解决起来也并不轻松,但他每次都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每提到西昌学院的学生,孙宏志便不由自主的笑起来,语气也更加温柔。对他而言,决心支教时,便已经预测到了自己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昼夜温差大、语言沟通有难度、交通不便等,即便如此,孙宏志的一颗热忱之心,还是促使他在报名表上义无反顾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赴西昌学院支教,不仅是孙宏志多年的夙愿,也是他愿意尽己之力去奉献的一腔热情,更是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高校教师要坚守的初心使命,和要履行的责任与担当。“能帮助到别人,自己心里也高兴”。困难不会让他止步,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孙宏志都从未退缩,一如西昌泸山,以平凡之躯“撑霄汉”。